过程
|
审核内容
|
发现
|
结果
|
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
1.是否建立了确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机制(文件)。
2.在策划管理体系时有无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如:经营范围、财务表现、规模及设施、人力资源能力、技术优势、知识等(内部因素)及涉及法律法规和专利技术、市场占有率、主要合作伙伴及同行的影响、信息渠道等(外部因素)。
3.如何收集、识别、分析、评审内外部因素。
4.是否持续地识别、分析、评审内外部因素,动态更新。
注意:该条款宜结合6.1条款风险的识别和应对一起审核。
|
|
|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
1.是否建立了识别相关方及其需求的机制(文件)。
2.如何识别、评价相关方;所识别的相关方是否适宜。
3.是否收集并确定这些相关方的需求及期望。
4.是否对这些相关方及其要求的信息进行分析、监视和评审。
注意:该条款宜结合6.1条款风险的识别和应对一起审核。
5.请示出能源法律法规清单,查是否有失效?是否未获取新颁布的法规?
|
|
|
4.3确定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
|
1.能源管理体系是否规定了明确的边界和范围。
2.公司在确定体系范围时是否考虑了内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风险及其应对相关方要求和公司产品服务等因素。
3.体系范围是否形成文件,在什么文件中进行明确。
4.若体系标准的某些要求不适用,公司是否进行了声明,声明是否适宜。
|
|
|
4.4能源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
1.公司是否确定体系的整个过程,包括:是否确定了这些过程所需的输入和期望的输出;是否确定了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是否确定和应用所需的准则和方法(包括监视、测量和相关绩效指标);是否确定这些过程所需的资源;是否分配这些过程的职责和权限;是否按照6.1的要求识别风险和机遇;是否有改进过程;是否对上述过程进行评价。
2.体系策划是否考虑了4.1、4.2条款的内容。
3.形成了哪些能源管理体系文件以支持体系运行。形成了哪些记录以证明体系的正常运行。
|
|
|
5.1领导作用和承诺
|
询问最高管理者:
1.是否清楚在能源管理体系中承担的职责。
2.如何组织公司能源方针和目标的制定;方针目标是否与公司战略方向、组织环境相适应;资源配置是否满足。
3.对管理体系融合业务过程是如何考虑的。
4.对过程方法和基于风险的思维是如何运用的;对相关事务有无跟踪、落实和考核。
5.如何体现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6.如何确保体系实现预期效果 。
7.如何推动体系持续改进。
8.公司其他各级管理者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如何发挥。
|
|
|
5.2方针
|
1.现场抽查2—3人询问:公司能源方针是什么?
2.方针的制定、实施和保持情况如何;方针是否符合公司战略方向。
3.方针是否体现了公司的宗旨及承诺。
4.方针是否反映了相关方的期望与要求及法律法规的符合性。
5.方针有无形成文件;如何对员工进行宣贯、传达。
|
|
|
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
1.各单位的职能职责是否明确;是否形成文件。
2.单位内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是否得到分配、明确,是否形成文件。
3.岗位员工是否知晓、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现场抽查2—3人询问)。
4.能源体系相关管理岗位、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是否得到明确,分配是否合理。
5.单位职能职责的分配能否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6.单位如何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绩效和改进机会。
|
|
|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
1.是否建立了风险识别与应对的机制(文件)。
2.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策划时,是否考虑了相关的风险和机遇(应结合4.1和4.2条款的要求审核)。
3.各单位是否对体系运行的各过程进行了风险机遇识别和应对措施制定。
4.所识别的风险和机遇是否适宜、合理。
5.所制定的风险应对措施是否与所识别的风险相适宜,措施的实施和有效性情况如何。
说明:作为风险识别和应对的输出,过程或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方案、计划、程序、规范、作业指导书、相关制度等可以证明。但各单位还应识别与应对新的风险,如新产品和服务、新工艺、过程的变更等,应重点关注。
|
|
|
6.2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
1.公司是否依据能源方针在公司层面制定了目标,如何对目标实现进行策划。
2.各单位是否依据公司能源目标的要求,分解、落实本单位的目标,是否形成文件。
3.各层级所制定的目标是否具有可实现性,是否可测量。
4.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是否进行了风险识别和分析。
5.是否对目标实施完成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若目标没有完成,是否制定了相应纠正措施。
6.目标是否适时进行评价和更新。
|
|
|
6.3能源评审
|
1.公司是否进行了能源评审,示出能源评审报告?
|
|
|
6.4能源绩效参数
|
请示出《能源绩效参数程序》,示出公司及车间能源绩效参数表?
|
|
|
6.5 能源基准
|
请示出《能源基准程序》,示出公司及车间能源基准表?
请问如何对其能源绩效参数值和相 应的能源基准进行归一化?
|
|
|
6.6 能源数据收集的策划
|
请示出公司制定并实施能源数据收集计划?
能源仪器仪表是否检定或校准?
示出能源计量器具清单?
|
|
|
7.1资源
|
1.公司或单位是否确定并提供了体系运行所需的资源。
2.确定并提供资源时,是否考虑现有资源的充分性,对于自身资源短缺的情况,是否考虑用多种方式来满足。
3.当出现现有资源不满足或不适应情况时,是否及时识别需求、及时改进。
|
|
|
7.2能力
|
1.是否对从事影响能源活动的部门、层次、人员进行了识别;是否对能源管理体系所需的岗位进行了配置。
2.公司是否制定了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员工培训计划等文件。
3.单位是否根据公司员工培训计划要求,分解、落实本单位员工培训计划和目标。
4.单位是否确定了从事影响能源工作人员所必需的能力,是否对岗位人员能力胜任与否进行了评价和考核。
5.抽查员工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情况(2—3个),培训的有效性是否进行了评价。
|
|
|
7.3意识
|
1.现场抽问2—3人是否知晓公司(单位)的能源方针、能源目标。
2.单位通过哪些形式对能源意识和知识进行宣传交流,以确保员工广泛知晓并理解。
3.现场询问2—3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能源管理体系有什么相关性和重要性,如何为实现能源目标作出贡献;当产品和服务不满足要求时,该如何去改进?
|
|
|
7.4沟通
|
1.是否规定了内外部沟通和交流的内容、形式、时机、对象等要求。
2.如何实施内外部沟通和交流。
3.日常的沟通和交流是否顺畅,是否存在问题,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或效果。
|
|
|
7.5成文信息
|
1.是否建立了文件和记录控制的相关管理制度。
2.是否建立了体系文件(记录)台账、收(发)文记录;台账内容是否完整,并适时动态更新。
3.抽查2—3个文件的控制情况:主要关注文件编制格式和编号是否符合要求、文件会审、文件审批、文件分发、文件受控状态标识、文件台账、现场文件实物状态(纸件和电子版均可)、文件有效性、文件评审、贮存、检索、保护、作废文件标识和处置等方面。
4.有无外来文件,对外来文件如何进行识别、分发和控制。
5.抽查2—3个记录的控制情况:主要关注记录的编制审批、保存期限、标识、贮存、检索、保护、记录评审、作废处置等方面。
6.如何对电子文件进行管理和控制。
|
|
|
8.1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
1.查生产的过程是否明确及充分:
(1)提供抽查某产品对应的工艺文件是否有该品种的生产过程及控制要求的内容,各管理层级的工艺文件(标准、规范、规程、工艺控制要点、岗位作业标准等)要求内容是否一致和充分。
(2)查现场是否执行工艺文件及作业指导书的要求;
(3)查是否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
|
|
|
8.2 设计
|
-
1. 示出《新改扩建能源制度》;
-
2. 示出节能评估报告;
-
3. 请示出节能评估报告的批复;
-
4. 节能 审查意见落实情况进行验收证据。
|
|
|
8.3 采购
|
1.请示出对设备供应商、服务供应商、能源供应商施加影响的证据。
|
|
|
9.1.1总则
|
1.是否建立了对体系过程进行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的制度。
2.抽查1—2个过程的控制情况:主要关注监视测量的对象及内容、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监视测量、监视测量的时间或频次、监视测量结果的分析评价情况、若发现问题如何实施改进、改进的效果如何。
|
|
|
9.1.2合规性评价
|
1.是否建立了合规性评价的制度。
2.是否进行了合规性评价。
3.请示出合规性评价表。
|
|
|
9.2内部审核
|
1.有无制定内部审核的管理制度。
2.是否定期组织内部审核工作。
3.主要核查以下文件和记录:年度内部审核计划(或审核方案)、内部审核实施计划、内审检查记录(记录内容是否详实、条款齐全、内容完善、信息易于追溯)、内审首末次会议通知、首末次会议签到表、会议相片、会议记录、内部审核报告、不符合报告、改进措施实施和验证记录。
4.内审员是否具有资质;是否定期得到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
|
|
|
9.3管理评审
|
1.有无制定管理评审的管理制度。
2.是否定期组织管理评审工作;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是否参加管理评审会议。
3.主要核查以下文件和记录:管理评审计划、管理体系分析评价报告、各单位管理评审输入材料、管理评审会议通知、会议签到表、会议相片、会议记录、管理评审报告、改进措施实施和验证记录。
注意:核查文件时应关注评审是否包括评价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评审输入是否全面,是否满足标准要求;评审输出是否包括与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资源需求、体系的变更、有关的任何决定和措施。
|
|
|
10.1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
1.是否形成了纠正措施管理规定。
2.有无改进的情况发生;纠正措施是否进行了原因分析;是否进行了风险的识别与应对;措施实施后的有效性是否进行跟踪验证;是否对改进结果进行评审确认。
|
|
|
10.2持续改进
|
1.有无实施持续改进的案例,实施的情况如何。(如:能源分析中发现的问题的原因分析、改进措施制定批准、效果评价;管理评审决定的改进事项的实施计划、实施结果及结果有效性评价等等)。
2.是否针对管理评审的分析、评价结果,以及管理评审的输出,确定持续改进的需求或机会。(结合9.3条款管理评审来审核)
|
|
|
|